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

巴特那(古稱華氏城),為印度比哈爾邦首府,隸屬於巴特那縣,古稱華氏城、華子盛,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古希臘歷史學家和外交家麥加斯梯尼在其著述的《印度志》(Indica)曾載:巴特利普特那(Pataliputra,巴特那古名)位於恆河與Arennovoas二河交匯處,長9英里、寬1.75英里。他說此地有七種職業的人,哲學家地位最高,而且不可交換工作。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現代城市巴特那位於加格拉(Ghagra)、宋河(Son)與甘達克(Ganda)三水交匯處,城區發展到15公里長,5到7公里寬;恆河流淌到這裡看起來更像大海,氣勢恢宏,奔流不息。

巴特那在孔雀帝國時期(約前300年),人口約為40萬。在孔雀帝國與笈多帝國時期,巴特那是印度次大陸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巴特那在17世紀再次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巴特那這城市已有2500年的歷史,曾為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佛經裡記載,稱為「華氏城」。曾經是一個經濟和宗教方面都很繁榮之邦,亦被稱為聖人之邦。第三次結集(華氏城結集):阿育王時代在孔雀帝國首都華氏城舉行,這次結集的經典是佛教向印度全境和境外傳播的基礎。佛陀入滅後234年,在阿育王護持下,組織了一千比丘在華氏城舉行了第三次結集。此次結集以經、律、論三藏為主。結集後,選派了一批比丘到恆河流域以外的地區,及印度境外傳教。

相關景點
旅遊介紹
歷史勝跡
歷史勝跡